國資國企“十五五”未來產業布局:搶占新賽道 塑造新優勢
發表時間:2025-06-16
作者:孫連才
字號:
A
A
A
當前,全球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進入前所未有的加速期,大國博弈的核心日益聚焦于對前沿科技與未來產業主導權的爭奪。在此背景下,國家明確提出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將其視為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的關鍵戰略舉措。對于肩負國家戰略使命的國資國企而言,在“十五五”期間科學布局未來產業,不僅關乎自身轉型升級與基業長青,更是服務國家戰略、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保障國家經濟安全與科技安全的重大責任。以全球科技競爭新格局的視角觀察,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學、先進能源、空天科技等顛覆性技術群體性突破,正深刻重構全球產業版圖。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制定國家戰略(如美國《無盡前沿法案》、歐盟《工業5.0》),投入巨資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競爭日趨白熱化。?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傳統增長動能減弱,亟需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未來產業代表著產業發展的前沿方向,是培育新動能、塑造新優勢的核心引擎。從維護國家安全方面來考慮?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重大隱患。未來產業往往涉及基礎研究、底層技術和核心裝備,其自主可控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安全、科技安全、產業安全和國防安全。布局未來產業是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一環。布局未來產業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未來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最具活力、潛力和引領性的部分,代表著產業發展的未來形態,對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梢灶A見,未來產業是國家競爭力的關鍵變量、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安全發展的戰略屏障、現代化建設的核心支柱。數字經濟不僅是當前經濟的重要形態,更是孕育和賦能未來產業的沃土,其深度發展對布局未來產業提出了迫切要求并提供了強大支撐。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發布,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寫入文件中,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要素并列為要素之一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為核心生產要素,未來產業的研發、設計、生產、應用全鏈條高度依賴海量數據驅動。數字經濟構建的數據采集、傳輸、處理、分析能力,是未來產業實現智能化和精準化的基礎。國資國企需建立強大的數據資源掌控和開發利用能力。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提供底層支撐,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數字技術是未來產業發展的共性技術和賦能工具。例如,AI加速新藥研發和材料設計,云計算支撐大規??茖W計算和仿真模擬。數字技術的成熟度直接決定未來產業的發展速度和應用深度。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驅動因素將是創新,創新范式也在發生深刻變革,數字經濟推動創新從線性模式向網絡化、開源化、融合化轉變。平臺經濟、開源生態、跨界協同成為孕育未來產業創新的重要模式,國資國企需擁抱開放創新,構建或融入創新生態網絡。數字經濟時代面臨兩大課題,即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這兩大命題都將影響產業形態加速重構;數字技術模糊產業邊界,催生大量融合性、顛覆性的未來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如智能網聯汽車、數字醫療、元宇宙)。布局未來產業必須深刻理解和把握數字技術帶來的融合裂變效應。同時在數字經濟時代對效率與韌性的雙重提升也有更深刻的需求,數字經濟要求產業運行更高效、響應更敏捷、鏈條更柔性。布局具有高成長性和技術顛覆性的未來產業,是提升產業整體效率和應對不確定性的戰略選擇。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布局未來產業不再是“可選項”,而是關乎生存發展、贏得未來的“必選項”。數字技術是未來產業的賦能基座、創新引擎和形態重塑者。“十五五”規劃作為國家中長期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必將對未來產業進行前瞻性、系統性部署,其地位與作用將空前凸顯。未來產業在“十五五”規劃中將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核心載體,未來產業是重大原創性突破和顛覆性創新的主要策源地與試驗場。規劃將強化未來產業在國家實驗室體系、大科學裝置、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戰略科技力量布局中的核心地位,要求國資國企發揮主力軍作用。未來產業將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先鋒”與“引擎”,未來產業代表著產業升級的最高形態和方向。規劃將明確未來產業作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先導力量”和“動力引擎”,引領戰新產業壯大和支柱產業升級,塑造產業體系的新支柱。未來產業將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技術含量高、創新驅動強。未來產業天然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最佳實踐領域和主要來源。規劃將部署一系列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未來產業項目。未來產業將是區域協調發展與新型工業化的新支點,“十五五”規劃將引導未來產業在全國范圍內優化布局,依托國家戰略區域(如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未來產業集群,成為區域發展新動能和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推動力。在“十五五”期間未來產業是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路徑,先進核能、新型儲能、氫能、碳捕集利用等未來產業是深度脫碳的核心技術支撐。規劃將強調未來產業在實現“雙碳”目標中的關鍵作用,推動綠色技術革命。未來產業在“十五五”期間將承擔科技突破尖兵、產業升級龍頭、新質生產力源泉、區域發展動能、綠色轉型支柱的五大核心使命。國資國企是踐行這一使命的國家隊。未來產業、戰新產業、支柱產業:戰略布局中的協同關系與聯動作用“十五五”期間未來產業、戰新產業和支柱產業不僅要考慮企業本身所處的行業,還要考慮其發展階段,在不同的企業發展階段針對不同的產業選擇要有一個總體的考慮和認識,因此國資國企的戰略布局需構建層次清晰、動態演進、相互支撐的產業梯隊。未來產業將作為“探路者”與“種子庫”,其特點是技術路線尚在探索,市場前景有待驗證,高風險高回報。處于概念驗證、技術孵化、早期培育階段(如6G、腦機接口、通用人工智能、可控核聚變)。主要作用著眼長遠(10-15年甚至更長),探索前沿技術方向,孕育革命性突破,為中長期發展儲備顛覆性技術和產業新賽道。承擔國家戰略前沿探索任務。重點布局在基礎研究投入、概念驗證中心建設、早期風險投資、國家重大專項承接、創新生態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生力軍”與“加速器”,其特點是技術逐步成熟,市場開始爆發,進入產業化規?;P鍵期。已形成較明確發展方向和增長潛力(如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航空航天、海洋裝備)。主要作用是驅動當前經濟增長,打造新支柱,提升產業競爭力。是未來產業技術實現商業化落地、形成規模經濟的主戰場。為未來產業提供技術驗證平臺和市場反饋。布局重點在核心技術攻關與產業化、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重大項目落地、產業集群打造、市場應用推廣、培育世界一流企業。支柱產業是“壓艙石”與“賦能基座”,其主要是規模體量大、體系成熟、支撐作用強,構成國民經濟的主體(如裝備制造、原材料、消費品等傳統優勢產業,以及部分已成熟的戰新產業)。主要作用是提供穩定的現金流、市場份額、供應鏈基礎和豐富的應用場景。為未來產業和戰新產業的技術迭代、產品中試、市場導入提供強大支撐和廣闊空間(如傳統汽車廠為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提供制造基礎)。其轉型升級的需求也是催生未來產業的動力之一。布局重點在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技術改造升級、鞏固提升核心競爭力、效率提升與成本控制、品牌價值塑造、全球化經營。未來產業,戰新產業和支柱產業三者的動態關系與協同策略主要有三種,孵化與轉化、資源協同和場景驅動。孵化與轉化:未來產業孕育顛覆性技術,部分成功項目逐步成熟,轉化為戰新產業;戰新產業中技術領先、規模領先的領域進一步壯大,成為新的支柱產業(如新能源汽車正由戰新向支柱邁進)。支柱產業中不斷涌現的技術升級需求也可能催生新的未來產業方向。資源協同:支柱產業的利潤和資源反哺未來產業的高風險投入;戰新產業的市場經驗和產業化能力助力未來產業加速轉化;未來產業的技術突破為戰新和支柱產業注入創新活力。場景驅動:支柱產業和戰新產業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牽引未來產業的技術研發方向;未來產業的突破性技術又為前兩者開辟全新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國資國企在“十五五”期間的布局策略有三個,“穩”支柱,確?;颈P穩固,持續提升效率與競爭力;“強”戰新,集中資源打造優勢領域,加速形成新增長極;“謀”未來,前瞻投入,戰略性卡位,培育長遠競爭力。構建“梯隊式”投入機制,實現三類產業的有效銜接和滾動發展。國資國企在“十五五”規劃中布局未來產業將是必須面對的課題,可以說“十五五”規劃中未來產業的布局將會決定企業在未來十年的生死,其作用在“十六五”、“十七五”將體現出來,“十五五”布局將是奠基性布局、方向性布局,這將體現這一屆企業黨委會、董事會的前瞻性和戰略眼光,因此,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強化頂層設計與戰略引領,將未來產業布局納入企業“十五五”戰略規劃核心內容,明確重點方向、目標、路線圖和資源投入。建立由集團主要領導掛帥的未來產業推進機制,統籌協調研發、投資、產業、資本等力量。深入研究國家政策導向和全球科技趨勢,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核心能力,精準選擇2-3個細分領域作為突破口,避免分散投入。第二,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生態,強化基礎研究投入,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聯合頂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前沿實驗室、創新聯合體。打造產學研用金融合平臺,建立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孵化器,加速技術轉化。探索“揭榜掛帥”、“賽馬”等機制;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開放條件下推進創新,通過國際合作、海外研發中心、并購等方式獲取前沿技術和人才。培育創新文化,建立鼓勵探索、寬容失敗、尊重科學的容錯機制。第三,創新投融資與資本運作模式,設立專項未來產業投資基金,聯合政府引導基金、社會資本、產業資本共同投入;靈活運用多種金融工具,探索風險投資(VC)、私募股權(PE)、科創板上市、知識產權證券化等;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功能,通過股權投資、基金運作等方式,戰略性布局未來產業關鍵環節;建立適應未來產業特點的考核評價體系,對早期項目弱化短期盈利考核,側重技術突破、人才集聚、生態建設等長線指標。第四,推動場景驅動與應用示范、主動開放內部場景,將自身龐大的業務網絡和基礎設施(如電網、通信網絡、交通樞紐、工業園區)作為未來技術的“試驗田”;聯合打造標桿應用,聯合產業鏈上下游、地方政府,共同建設重大應用示范工程(如自動駕駛測試區、智慧能源小鎮、未來健康社區);參與制定標準規則,積極參與甚至主導未來產業技術標準、安全規范、倫理準則的制定,搶占規則話語權。第五,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探索特殊管理機制,對從事未來產業的核心團隊,實施更市場化的薪酬激勵、股權/期權激勵、項目跟投等;建立相對獨立的運營主體,對于探索性強、模式新的未來產業項目,可考慮設立混合所有制、項目公司等靈活載體,賦予更大自主權;暢通人才發展通道,大力引進全球頂尖科學家和青年科技人才,建立“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的復合型團隊。破除束縛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第六,打造世界級未來產業集群、強化區域協同,圍繞國家區域重大戰略,積極參與跨區域未來產業協同發展計劃(如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特色園區載體,打造集研發、孵化、中試、生產、應用于一體的未來產業特色園區或“未來產業先導區”;優化集群生態,?吸引集聚上下游企業、研發機構、服務機構,形成“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在企業戰略布局中風險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在“十五五”布局未來產業同樣面臨諸多風險,如何識別風險、防范風險和規避風險是考驗企業經營者智慧的課題。在布局未來產業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風險。第一,技術路線風險,由于技術方向判斷失誤,研發路徑選擇錯誤,導致巨大投入付諸東流。需要加強全球技術跟蹤與預見研究(Technology Foresight),采取“多路徑并行、小步快跑”的研發策略,避免“押寶式”投入,建立技術路線動態評估與調整機制,加強與學術界、智庫的深度合作。第二,市場不確定性風險,其風險點在于技術成功但市場不接受,需求規模低于預期,商業化進程緩慢或失敗。要強化市場導向的研發(Market-Oriented R&D),從需求側定義技術,早期介入用戶,進行原型測試和概念驗證(POC),探索多元化商業模式(如服務化、訂閱制、平臺化),關注倫理、法律、社會接受度(ELSI)問題。第三,巨額投入與回報周期風險,研發、基礎設施投入巨大,回報周期漫長(10年以上),短期財務壓力大。要注意爭取國家重大專項資金、稅收優惠、政府采購支持,同時創新投融資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共擔風險,建立分階段、里程碑式的投入評估機制;探索未來產業技術與現有業務的協同效應,創造短期價值。第四、組織能力與人才短缺風險,其風險點是缺乏理解前沿科技的戰略家、頂尖科學家、跨界融合人才;傳統組織架構和管理模式不適應未來產業高度不確定性的特點。要實施全球頂尖人才引進計劃(“高精尖缺”),在企業內部建立內部人才培養和跨界輪崗機制;賦予未來產業單元高度自主權,采用敏捷管理(Agile)模式,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第五,供應鏈安全與地緣政治風險,風險關鍵主要是關鍵設備、材料、零部件、軟件受制于人;國際科技合作受限甚至中斷。企業要加強產業鏈關鍵環節的自主可控能力建設,同時構建多元化、韌性強的供應鏈體系,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同時做好關鍵技術備份和替代方案(B計劃),關注國際規則變化,做好合規管理。第六,倫理、安全與治理風險,數字經濟和未來產業可能面臨人工智能失控、基因編輯倫理、數據隱私泄露、新型網絡攻擊等新型風險。企業需要將倫理安全考量前置,融入研發設計全過程(Ethics by Design),并主動參與相關倫理準則、安全標準、法律法規的研究與制定,同時建立健全內部風險審查與治理機制,提升網絡安全、數據安全防護能力。“十五五”時期是中國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五年。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是國資國企把握歷史主動、贏得發展先機的戰略抉擇,更是服務國家戰略全局、支撐民族復興偉業的時代重任。國資國企需以強烈的使命感、前瞻的洞察力、果敢的行動力,將未來產業布局擺在企業發展的核心位置。要勇于投入“無人區”,敢于挑戰“高精尖”,善于構建“新生態”,精于管控“新風險”。通過科學規劃、創新機制、開放協同、深化改革,國資國企必能在未來產業的星辰大海中開辟新航路,鍛造新優勢,不僅實現自身基業長青的跨越,更將為建設科技強國、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的產業根基。未來已來,唯創新者進,唯布局者強,唯實干者勝。國資國企當以“未來”之名,行“開創”之實,在波瀾壯闊的產業革命浪潮中,書寫無愧于時代的新篇章。